理想城市:19世纪的城市+21世纪的改良

责任编辑: haoyicheng.com

巴黎以“19世纪之都”闻名,而且一天天地,巴黎给人的感觉也越来越是这样的了。我住在一条19世纪的奥斯曼式街道。我通过一种19世纪晚期的发明出行——一辆两个轮子大小相同的自行车。当然,这是在我没有用一种史前技术——行走——的时候。住在这里帮我意识到:20世纪对城市来说糟透了。尤其是在整个欧洲,各个城市现在都在剥离20世纪的印记,就像剥离贴得不好的墙纸,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把汽车从城市清除出去。在疫情后,城市理想的模样是一种清洁版的19世纪城市,附带21世纪的各种改善。

在上个世纪的早期,城市做出了一些带来重大负面作用的糟糕选择。面对两种相互竞争的新型交通工具,城市选择了汽油驱动的汽车,而不是清洁、廉价和紧凑安全的自行车。然后在1903年,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摩天大楼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拔地而起。

混凝土解释了一个棘手的难题:现代城市为何是丑陋的?在20世纪之前,本地的、低碳的、有机的建筑材料,比如巴黎石灰石,帮助房屋与风景融为一体。而且,在建筑开发商掌握建造高楼的技术之前,建筑物的大小都是贴合人的,足够小,是行人也能够欣赏的:想想奥斯曼式的六层楼房,通常有精美的、独特的细节。而20世纪带来了玻璃幕墙混凝土大楼,有着千篇一律的平滑表面。我认识一位在一个英格兰新城长大的女性,她说她后来才意识到,在丑陋的环境中生活让她的童年更不快乐。

汽车和地铁让城市得以扩张,因此就有了通勤这回事。尤其是在美国,分区制让住所、工作地点和娱乐场所的相互分离固化。在深夜和周末,市中心空空荡荡。

现在,我们正在抛弃现代性中坏的一面,转为采用18世纪的家庭劳作。在美国,现在在大约30%的付薪全天工作日中,人们是居家工作,而在高科技城市中,这个比例还要更高。随着通勤减少,禁止汽车变得更容易。在许多欧洲城市,甚至电动的私家车都将不受欢迎,因为占用的空间太多了,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太多了。无人驾驶汽车很可能还很遥远。然而,举办城市可持续出行展会的Autonomy的创始人罗斯•道格拉斯(Ross Douglas)表示,城市很快就会开展在固定路线上行驶的无人驾驶公交车项目。

在蓬勃发展的伦敦、巴黎和华盛顿,即使在疫情前,地铁的使用就已经开始减少了。要想从城郊到市中心,地铁依然很有用。但这些地铁系统都建在地下,因为上个世纪的信条就是,街道是留给汽车的——而没人喜欢地下出行。在城市中心内部出行,自行车已经胜过了地铁,骑行者可以享受现在更加宜居、也更有人气的市中心。巴黎地铁现在进行的360亿欧元的扩建项目可能是西方世界最后的大型地铁项目了。未来城市会给每个人提供电动自行车。

在交通基础设施最先进的两个地方,西欧和中国,就连城际交通也正在回归19世纪的方式——火车取代飞机。整个欧洲预计将开设更多国际高速铁路线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一条从巴黎到柏林的高速铁路,尽管,遗憾的是,新的护照控制让伦敦只能沦为支线站点。

新的没有汽车的理想城市在欧洲城市运行得应该最好,这些城市都是在汽车出现之前就建立的,也没有多少纽约式的、现在变得多余的写字楼。大多数欧洲以外的城市还困在20世纪的模式里,只是比20世纪更加塞满了汽车。10年前,在巴西繁荣时期的顶峰,我问了圣保罗的一位市政领导人:想必不断增长的财富改善了城市生活吧?他回答,并非如此。这只意味着更多的堵车、污染、孩子们没法到户外玩耍。

最近一次的卡塔尔足球世界杯,我就是在卡塔尔本地度过的。卡塔尔刚刚结束建设20世纪式的高速公路和写字楼。我认为,这样一来,甚至是卡塔尔的皇宫都没有我住的那座非常普通的奥斯曼式建筑美丽了。

在一些做得好的方面,21世纪给城市带来改善。WiFi连接让咖啡店、公园,甚至海滩化身工作场所。Tinder和领英(LinkedIn)把你推介给其他人,而谷歌地图(Google Maps)帮助你找到他们。但当今最优秀的城市中最好的实体部分,是由我们的先人建造的。一些曾经是19世纪工薪阶层居住的地区,现在成为了亿万富翁渴求的地方。追求现代性通常只是让城市变糟。这应该让创新者学会谦卑。

译者/何黎

文章编辑: haoyicheng.com

新冠后的社会:健康是头等大事

库柏:预防胜于治疗。在公园和游泳池上省钱、却得在糖尿病治疗上花更多钱的做法将越来越行不通。“后疫情大政府”时代将成为新常态。

对话冯唐:我一直如履薄冰

和冯唐聊聊他有关做事和为人的修炼。听他讲讲什么是“事儿在人前”,以及他为何要把“成事”的概念推广开来。

MYTHERESA全球CEO:我们想把中国设计师推向世界

薛莉:奢侈品电商MYTHERESA发现,销售额的35%是3%的客户创造的。他们为头部客户定制了私人服务,并赢得了忠诚度。

你能通过关于亚洲的测验吗?

加内什:对亚洲的无知是西方教育中最大的漏洞。西方对亚洲了解如此之少,在战略上明智吗?

航海家伊莎贝尔•奥蒂西耶:身处险境教会我时刻做好准备

这位传奇女性航海家曾经面对过狂风巨浪和生死险境。她说,置身自然是一种“真切”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会因为个人的喜恶而改变。

和谭荣辉追寻“松露之味”

何越:翻译华裔名厨谭荣辉与其好友皮埃尔合著的《松露之书》,我学习到了这一珍稀食材在欧洲如何从籍籍无名走向美食殿堂的历史。

超级富豪们为什么热衷于收购足球俱乐部?

库柏:富人被足球吸引的动机仍然受到普遍误解,有时甚至被富人自己误解。这些人没有他们自己以为的那样理性。

复苏后的城市如何更好地管理空间?

库柏:城市不仅仅是回来了,而且变得更大。不妨把今天的城市想象成一个拥挤的公寓,我们必须善用每一平方英寸地皮。

杰夫•贝索斯与肱二头肌

埃利森:如何看待这位亚马逊创始人所力图展现的新型中年男性气概?男人该用什么方式来应对变老这件事?

何为“白洞”?

理论物理学家罗韦利的著作不仅应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还引用但丁的《神曲》来引导读者进入关于白洞的讨论。

和扶霞共赴“宴请”:发现中国美食的真相

即使在今天,无知和偏见也造成了一种预期,即中餐在西方就应该便宜。这正是扶霞•邓洛普的新书所试图打破的。